大菱鲆健康养殖技术指南(三)
 

三、人工繁殖和孵化 

(一)人工繁殖 

1.亲鱼成熟度的检测 

在人工繁殖条件下,大菱鲆雄性成熟较早,腹部不突出;雌性成熟较晚但腹部隆起会随性腺的发育而不断膨大。达性成熟的亲鱼无明显的副性征和生殖行为。 

大菱鲆雌鱼可通过卵巢在腹面突出的程度判断成熟度。0阶段:不突出;1阶段:卵巢后小叶轻微突出;2阶段:卵巢后小叶明显突出,而前小叶轻微突出;3阶段:卵巢前后小叶都明显突出。当雌鱼发育到第3个阶段时,可用手轻挤卵巢,可见有成熟卵流出。 

大菱鲆雄鱼性腺不明显,挤压力度大于雌鱼,可见有精液流出。 

2.人工授精 

大菱鲆为分批产卵鱼类,每一产卵季节可多次产卵。大菱鲆卵子成熟后,先进入生殖腔,即可采用人工授精方法进行挤卵受精。大菱鲆每尾雌鱼都有规则的排卵间隔,但个体的排卵周期有所不同:短的60±4)小时,长的113±2)小时,大多数在8090小时之间。在1214时,必需在排卵后10小时之内挤卵,才能保证卵子最大成活,这一时限受水温影响。 

人工授精时,先擦干鱼体和器皿,防止水及排泄物混入。然后按10粒卵加入15毫升精液,快速搅拌均匀使精卵充分接触,再加入少量经沉淀沙滤的海水,使精液、卵子、水的体积比约为0.5100100,继续搅拌1分钟,然后静置5分钟,再加入海水,静置1015分钟,待吸水膨胀后,清水冲洗12次,放入2000毫升量筒中,加海水使上浮卵和沉淀卵分离。记录上浮卵数,上浮卵经消毒后放入孵化器中孵化。 

大菱鲆卵子的卵径是卵子活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卵径过大和过小都影响受精率。卵径在0.91.1毫米时,受精率较高,而卵径为1.11.2毫米受精率中等或较低,卵径0.9毫米以下的受精率最差。优质的受精卵透明、浑圆,卵周隙小。受精后的第12次分裂,清晰对称。 

如需运输大菱鲆受精卵,装箱密度因运输距离长短而定,一般为3000150000/。运输过程中充氧袋内需保持低温状态。 

(二)孵化 

大菱鲆受精卵在海水中呈浮性,故采用常规浮性卵孵化方法。孵化容器普遍使用的有小型玻璃水槽(25130)和大型玻璃钢水槽(1~10立方米)或水泥池(1020立方米)。孵化槽(或池)中可安置一个或多个孵化网箱,孵化网箱一般为80厘米×60厘米×60厘米左右,使之呈漂浮状态,孵化网箱上口露出水面约10厘米左右。 

为保持孵化池中有充足的氧气,孵化池中的水体应保持循环流动,同时可用若干充气石充气,使孵化池内溶解氧的水平保持在6毫克/以上,同时在每个孵化箱中央安置气石1个,以保持水流,使受精卵在水体中呈均匀分布状态。孵化池每天水的循环量应保持在23个量程,每天统计沉卵量,并及时吸出沉卵。 

孵化时应满足以下条件:水质应符合符合国家渔业水质二级标准(可咨询当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避免直射阳光,光照度1001000勒克斯,以500勒克斯为佳;水温1016,以1215最好;盐度:2835pH 7.88.2;溶解氧>6毫克/;氨氮<0.1毫克/。受卵按3060万粒/立方米的密度,放入0.5立方米的孵化网箱中孵化。 

1214条件下,受精卵可在一周以内孵化。布池有两种方式:一种将发眼卵收集、冲洗、计数后直接布池;另一种,将破膜后的初孵仔鱼用光滑器皿小心移入饲育槽中,调整水量和气量,以保证溶氧充足,同时清除死苗,保持清洁卫生,进入苗种培育程序。 

(三)胚胎与胚后发育

1.胚胎发育 

大菱鲆受精卵在13水温条件下,早期发育速度相对较快,但从原肠期开始,发育速度相对减慢,胚盾出现以后,胚体虽见逐渐伸长,但显得特别纤细,容易受环境和受精卵的质量等因素的影响而终止发育或死亡率提高。色素出现较晚。胚胎器官形成较缓慢。胚胎出膜方式以头部先出为主。在13水温条件下,约需116小时达孵化阶段。大菱鲆的胚胎发育过程务须注意水温相对稳定,水质保持清新,最好进行流水孵化。孵化前不久,体干部色素增多,尤以背鳍前端和尾上、下鳍膜出现两丛棕黄色色素为其标志,据此可以推断卵质和胚胎发育的优劣。 

1)卵子形态 

大菱鲆卵呈正圆球形,无色透明,中央有油球一个,亦无色透明。平均卵径为0.98毫米,平均油球径为0.13毫米 

大菱鲆受精卵成圆球形,无色透明,属端黄卵,呈盘状分裂,分裂方式与其它硬骨鱼类相似。正常受精卵在盐度为30以上时在水体中呈浮性。大菱鲆卵受精后胚盘形成于动物极,在海中动物极朝下,植物极朝上。 

2)胚胎发育时间与特征 

13±0.2的水温条件下,大菱鲆的胚胎发育,从受精卵开始约2小时原生质在动物极集中而形成圆形胚盘,此时动物极因重力关系而向下,植物极朝上。 

230第一次纵裂等分成大体平均的两细胞; 

300第二次纵裂与第一次相交等分成大体平均的4细胞;

340第三次有2个纵裂沟,位于第一次纵裂沟左右两侧,分成8细胞; 

410第四次有2个纵裂沟,位于第二次纵裂沟左右两侧,分成16细胞; 

500亦为纵裂,分成32细胞,细胞形状已不太规则,但细胞界限清晰; 

630分裂为64细胞,除纵裂外,尚有横分细胞体积变小,中央显得更小,但仍较均匀,边界清晰; 

710分裂为128细胞,细胞体积更小,但尚均匀,细胞界限仍清晰可辨; 

1120达高囊胚期,胚盘高矗与动物极成面包状,中央有囊胚腔; 

1250为低囊胚期,胚盘高度有下降之趋,边沿向外扩展,与卵黄囊交界处坡度变得平缓; 

1820原肠期开始,细胞向胚盘边缘流动,外包并向内卷而形成胚环; 

2020细胞不仅向胚盘边沿内卷,而且流向胚环某部,形成加厚部分; 

2650胚盾由胚环加厚处明显突出,形成胚体的原基,此为原肠中期; 

3130胚盘下包1/3,胚体出现; 

3620胚盘下包1/2,胚体向前延伸,由此进行后期的原肠作用使胚体的逐步完善和器官分化; 

4410胚盘下包2/3,头突出现; 

5310胚盘下包3/4,头突明显扩大,听区亦扩大; 

6000克氏囊出现,肌节10对,卵黄拴尚存;

6500尾牙形成,原口关闭,听囊出现; 

7000晶体出现,尾形成,体背部出现浅棕色色素;

9530尾延长,心跳开始(114/分),晶体形成,胚体绕卵黄3/4,体干部浅棕色色素增多,尤其背鳍褶前部及尾鳍褶中部出现浅棕色色素丛,胚胎扭动频繁,即将出膜; 

11600正在出膜,体色透明,背、臀、尾鳍褶上的色素丛明显。 

2.胚后发育 

大菱鲆的胚后发育,除具硬骨鱼类发育固有的特征外,本种尚有自身的特点。如初孵仔鱼鳍膜上所特有的2丛棕黄色色素为其标志,此色素丛可维持到59日龄仔鱼,从10日龄以后即在色素丛的部位形成背鳍与臀鳍条的放射丝。仔鱼开鳔期一般在孵后的第8天至第12天,这时水温、水质是否稳定良好至关重要,它决定了开鳔是否顺利和良好,如此期开鳔不良则会导致早期仔鱼大批死亡,有时死亡率竟高达80100%。从初孵仔鱼至9日龄仔鱼,体色逐日变红,称之为红苗。育苗时可以此为特征掌握育苗的进度和据其发育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10日龄开始至24日龄鱼苗,由于体干部的黑色素日渐增多,所以称之为黑苗。此期身体不断变宽,鳍膜逐步分化,而达扁平状。除摄食活饵外,由于视觉敏锐,游泳能力增强,经驯化后,可以摄食配合饵料。25日龄以上的鱼苗,体披大量花状色素,而底色逐步变浅,而称为花苗。这时鱼苗身体变宽,鳍膜亦加宽,右眼上升。30日龄鱼苗,右眼已上升到头顶部,3538日龄右眼完全转移到左侧,鱼苗身体呈扁平状,完全转入底栖生活,形态和习性已与成鱼相似。至60日龄时,鱼苗全长已达30毫米,完全具备成鱼的形态和生活特征,即可作为苗种出售,或继续进行中间培育和进入养成阶段。